金代以北京為中都,在如今西苑位置鑿太液池,堆瓊華島和瀛嶼。元以北京為大都,在西苑位置堆三山,名圓坻、萬歲山、屏山。明清兩代在西苑承襲舊制,清代在頤和園創作大小三山,在玉泉山靜明園、圓明園堆三島,成為一池三山的巨制。
北方園林的人文精神有兩個相輔相成的主流,一是齊魯文化,二是燕趙文化,它們都是周朝封國后形成的相對完整和一脈相承的文化體系,F存的古典園林眾多,如頤和園、圓明園、乾隆花園、慈寧宮花園、御花園、西苑三海、景山、什剎海、恭王府花園、醇親王府花園、樂家花園、八大處、香山靜明園、玉泉山靜宜園、達園、避暑山莊、古蓮花池、鐵山園、因園、大明湖、趵突泉、珍珠泉、百脈泉、偶園、十笏園、蓬萊閣等。
齊魯北傍燕遼,南依黃淮,西峙泰岱,東臨大海,齊魯的史前文化為東夷文化,亦當地土族文化,東夷人的鳥崇拜一直延續至商代,上古之大庭氏、伏羲氏、神農氏、太昊、少昊、顓頊、堯、舜等興起于此。東夷文化的鳥崇拜是山東及至江南鳥頭屋脊的直接根源。周公封魯,派兒子伯禽前往治理,伯禽"變其俗,革其禮",成為周禮的最后堡壘;呂尚封齊,"因其俗,簡其禮",齊國最終成為"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主。周公尚文制禮,呂尚重武強兵,使兩國顯出差異。齊國尚武游斗、開放豁達,魯國迂腐保守、穩重持久,在兩國交往和互補融合中形成雄厚沉穩的齊魯文化。魯國以孔子、孟子、曾子等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對中國以至東南亞都影響深刻,儒家思想影響中國園林是眾所周知的。齊國以呂尚、孫臏、司馬穰苴、孫武為代表的武家文化對中國武學影響至深,但武家思想對園林的影響只能從園林形式、游樂態度等觀照。在齊國園林中,善于借鑒江南園林的成就,學習江南園林以水為中心的布局形式。魯國園林則保持儒家正統,以軸線、后花園、對稱為特點,正是魯國中心、等級、中庸、前朝后寢的觀念。齊國在春秋戰國時代形成的海上三神山傳說,使無數皇家帝胄為之傾倒,從而奠定了中國園林一池三山的規制。
燕、趙、中山三國,在封國時代因兵家之爭而釀起一股濃烈的慷慨悲壯之風,又因匈奴、蒙古、金國的威脅而產生了憂患意識,這種憂患意識在史志時代(秦以后)民族大融合而顯出強悍性格。后來金、元、明、清定都于燕而成為主流文化。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之舉是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交鋒并交融的有力證據,金、元、清三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北方穩固的少數民族關系是漢朝所不能比擬的,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對于園林的影響也是深刻的,成片帳篷、騎馬射箭場所、密宗寺院、長城關隘等景觀入園是漢園所沒有的。
戰國時代燕國下都的釣臺、金臺、闌馬臺、仙臺,趙國的聚(此字加草字頭)臺都是崇山文化的代表作。另外,燕國的禪臺、黃金臺,趙國的野臺、叢臺等,都是實用兼游樂的居式園林,叢臺至今猶存。燕國的碣石宮、趙國的趙圃亦是東周時期有名的園林。
因山多而崇山,以臺象山,環筑列景,成為園林規制。在齊國神仙思想流行之后,在臺周或山周環水,演變為一池三山之制。由昆侖崇拜(指崇山文化)到蓬萊崇拜(指東海仙山崇拜)在燕趙園林的發展中表現較為突出。直至清代,皇家園林中的一池三山仍十分明顯。
金代以北京為中都,在如今西苑位置鑿太液池,堆瓊華島和瀛嶼。元以北京為大都,在西苑位置堆三山,名圓坻、萬歲山、屏山。明清兩代在西苑承襲舊制,清代在頤和園創作大小三山,在玉泉山靜明園、圓明園堆三島,成為一池三山的巨制。
明初園林因朱元璋提倡低薪廉政,園林建設較少,在張居正改革之后,全國園林建設鋪陳開來。到了清朝,從康熙開始,南巡成為園林發展的重要因素。各地紛紛增建行宮,大凡行宮都有花園,作為行宮的花園,既有當地特色,又帶有皇帝喜好的北方園林風格,揚州瘦西湖的白塔、五亭橋也在一夜之間落成。在巡幸過程中,江南園林得到皇家的極大認同,獅子林、瞻園、煙雨樓、天一閣、金山等名園被當場繪圖,帶回宮中,復建為皇家園林中的園中園。避暑山莊的文津閣、文園獅子林,圓明園中的西湖十景等都是江南園林的寫照,獅子林被仿寫四次之多。
北方園林的江南化,江南園林的北方化,確切地說是在清朝康熙以后形成的。江南園林的北方化,除了皇家園林仿寫江南名景外,山東園林,如十笏園亦有仿寫的跡象。
皇家園林中大量充斥著寺院、道觀是北方園林最明顯的特征,北海三分之二的景區都是佛教和道教主題;而頤和園北面佛教寺院,南面道教神仙主題;圓明園、御花園等都逃不過佛道兩家的強有力滲透。另外,北方園林的豪華裝飾是江南園林和中原園林所不能比擬的,處處顯出帝都京畿的權勢高貴、財勢富有。以吉祥如意、福壽延年、四季名景為主題成為皇家和官僚園林樂此不疲的語匯。